什么是国家版图意识?国家版图意识,主要指公民对国家疆域的认知、认同和自觉维护的意识。“地图事,无小事”。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设立“国家版图日”,推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近年来,通过每年接力开展全国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等活动,树立国家版图意识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在国家版图意识的宣传教育中,新闻媒体的使命任务决定其任重道远。同时,这对新闻媒体也是一个新课题,甚至自身也有切实加强国家版图意识建设的迫切需要。
“问题地图”频入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和“问题地图”有何关联呢?据了解,近年来,“问题地图”屡屡借助新闻图片侵入各种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地图的应用无所不在,制作地图的技术门槛大大下降,新闻媒体作为图片的主要用户,如果编辑国家版图意识淡薄的话,非常容易使用刊有“问题地图”的图片。
自然资源部负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根据自然资源部公布信息,2016年和2019年由国家地图管理部门曾两次发布的地图违法案例中,新闻出版单位尤其是新闻媒体,并不鲜见。新闻媒体错发“问题地图”主要表现在“错绘国界界线、行政区域界线以及漏绘钓鱼岛、赤尾屿等重要岛屿,随意使用变形地图等”方面。比如:2014年3月,广东某报纸刊载的两篇文章的配图,由该社图形设计人员从网站下载,并进行颜色编辑后作为配图使用,存在错将我国藏南地区、阿克赛钦地区绘入印度,漏绘钓鱼岛和南海诸岛,漏绘重庆市界线等问题;2015年4月,贵阳某报社的两篇文章的配图由该社从互联网上搜索下载,作为示意图登载,存在漏绘台湾、海南、南海诸岛等地区,中印界线严重错误等问题;2017年7月,某网站发布的“交互式一带一路风险地图”以及某国际智库微信公众号中登载的地图未经审核,并存在错绘国界线,漏绘我国钓鱼岛、赤尾屿和南海诸岛等重要岛屿等严重问题。
梳理已经出现的“问题地图”案例可以看出,“未经审核”和“错误表示”是出现问题的两个方面。正是因为相关新闻单位没有经过审核,才会出现在使用的地图上错误表示的问题。加上一些媒体在需要地图图片时,往往不能从正规渠道获取,更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新闻媒体的国家版图意识建设,关键在人。新闻单位采编人员的政治站位和法律法规意识培训,已经成为紧要的任务。
提高站位 政治高度看“用图”
国家版图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疆域,包括领土和享有一定主权权利的国家管辖海域,也是反映国家疆域的地图,体现了国家在主权方面的意志和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外交立场,同国旗、国徽、国歌一样是国家的象征。因此,地图作为国家版图的主要载体,新闻媒体在需要使用地图时,就不能只作为一般的图片进行审核,而是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时刻绷紧政治意识这根弦儿。
笔者对此有比较深刻的体会。2013年年底,一家行业类报纸在专版上刊发了一张全国性活动启动的照片,照片是活动方提供的,共3张。编辑在选择时,按照“择优选取”的一般思路,选用了其中构图较好,又有活动标识的一张。但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活动启动仪式的宣传板上,横向画了一幅中国地图,由于画板的面积限制,这张地图只呈现了我国大陆陆地部分的轮廓。见报后,有关部门指出,图片画面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中国地图上漏绘我国钓鱼岛、赤尾屿、南海诸岛,要求该报依法改正。该报对此非常重视,认为出问题的关键是编辑和各级审核只重视了常规的要素把关,却“忽视了地图使用中应有的政治意识,致使问题出现”。事后,该报从机制上堵住地图使用的漏洞,在相关采编制度中对地图使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列出专门条款,并纳入采编三审三校各环节的岗位职责中,成为采编工作的一项政治纪律。
上述问题在新闻媒体常见的使用“问题地图”的现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面对来源多样化的新闻图片,编辑人员在选取、使用时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关系,即客观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画面与文字的关系,只有协调配合才能以最佳方式传递新闻信息。新闻媒体在使用地图时要特别谨记两点:一是谨记遵守图片使用“客观性”原则,错绘、漏绘国界线或某些地区等地图使用中出现的“错误表示”行为首先违反图片“客观性”原则;二是不能把地图作为普通的新闻图片使用和审核,要站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公民义务”的政治高度,从严审核把关,建章立制,从制度源头堵住“问题地图”。
遵纪守法 “谁公开 谁送审”
实际上,早在2005年,国家测绘局、中宣部、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的意见》,其中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对新闻媒体刊载地图的监管力度,公开刊载地图,必须经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按照有关规定使用。”
《测绘法》《地图管理条例》《地图审核管理规定》《地图审核程序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均对地图的规范使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按照“谁公开、谁送审”的原则,新闻媒体在播发地图之前,都负有送审地图的责任。自然资源部的地图审核具体工作由自然资源部地理信息管理司承担。
但是,一些媒体还在出现刊载“问题地图”的现象,这说明除了政治站位方面有差距外,这些媒体对法律法规的规定知之甚少,对如何识别“问题地图”及需要使用地图时应该怎么做也感到茫然。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相关信息,地图使用者可通过看5个地方快速识别“问题地图”:一是钓鱼岛、赤尾屿,二是台湾岛底色,三是南海诸岛,四是藏南地区国界线,五是阿克赛钦地区国界线。
《地图管理条例》把地图送审的情况分成了6类:出版地图的,由出版单位送审;展示或者登载不属于出版物的地图的,由展示者或者登载者送审;进口不属于出版物的地图或者附着地图图形的产品的,由进口者送审;进口属于出版物的地图,依照《出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出口不属于出版物的地图或者附着地图图形的产品的,由出口者送审;生产附着地图图形的产品的,由生产者送审。
对地图审核部门的审核时效要求,《地图管理条例》规定,有审核权的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地图审核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决定。时事宣传地图、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图书和报刊等插附地图的,应当自受理地图审核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应急保障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地图的,应当即送即审。
也就是说,有地图审核需求的单位,都可以向有审核权的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提交送审材料,且地图审核不收取费用。对于地图使用时效有较强需求的情况,地图审核部门还会提供“加急服务”。
知易行难。我国地图市场庞大,除了每年公开出版的近3亿册纸质地图,还有价值60多亿的互联网电子地图服务。在这方面,新闻媒体必须负起正确使用地图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地图使用的管理。
积极引导 入脑入心促生根
新闻媒体加强国家版图意识建设,除了自身建设,还有导向职责,这与其担负的使命任务密切相关。其中,自觉强化对社会相关事件的引导,让国家版图意识在社会读者中入脑入心,就是重要一环。
去年,就有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第39集中存在“问题地图”的话题冲上热搜。2019年7月31日晚,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第39集在一段15秒的镜头里,中国地图出现明显错漏——台湾、海南均未着色,与中国其他地区的颜色显示不同。同时,地图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的划分上也出现了错误。此事一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关注。
自然资源部对该剧相关内容进行核查,发现该剧存在登载使用的地图未履行地图审核程序,同时该剧登载使用的地图存在错误表示我国藏南地区和阿克赛钦地区国界线、我国台湾岛和海南岛底色与大陆不一致、漏绘我国南海诸岛和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线、克什米尔地区表示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等问题。可见,这件事仍然存在“错误表示”和“未经审核”的问题,电视剧出品方负有送审地图的责任。
令人欣慰的是,这起社会事件在新闻媒体的积极引导下,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国家版图意识的效果。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等都对此事暴露出的问题和国家版图意识的建设作了报道。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笔者也非常关注这一事件,当大家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电视剧本身时,笔者就媒体在宣传国家版图意识中的社会责任这个更大的范围进行了深入思考,联系了自然资源部地图审核受理大厅、地图技术审查中心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就新闻媒体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上做了什么,还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撰写了《版图意识这根弦儿一刻不能松》的深度报道,刊于2019年8月6日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一版头条,受到读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宣部《新闻阅评》认为:报道就目前“问题地图”暴露的“版图意识”不足问题,给新闻出版单位敲响警钟。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在加强国家版图意识建设这个新话题面前,来不得半点侥幸,卸不掉半点职责。“地图无小事”“新闻无小事”,唯有讲政治、守法律、重引导,我们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人们的生活包括各行各业带来不小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图书市场。 日前,开卷公布了202...
2020-03-23 17:03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21日,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组委会副主席、原奥运相远藤利明,就挪威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
2020-03-23 17:05当地时间3月21日19时30分,中国援助塞尔维亚的6人专家医疗队抵达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国际机场,随着专机带来...
2020-03-23 17:08开年以来,随着大众居家时间的增长,电视荧屏收视表现抢眼。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今年2月,电视剧日户均观...
2020-03-24 09:09编者按:在战“疫”报道第一线,活跃着一支新媒体的精兵劲旅。他们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运用短视频、Vlog、慢直播等...
2020-03-24 09:09